工作提升

优秀教师事迹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教师事迹 -> 正文

优秀教师事迹⑩丨双创育人团队 工程训练中心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1

匠心如炬,共赴星辰

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双创育人群像志

在高等教育“双创”改革持续推进的时代洪流中,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如一方静水深流的育人沃土,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和培育英才的初心使命。这里汇聚着一批默默耕耘、深耕一线的育人者,他们以课程为舟、以竞赛为桨、以平台为岸,锲而不舍地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边界。他们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精神的播种人,以实际行动构筑起系统化、多维度、高质量的“双创”育人体系。正是在他们的躬身践行中,一代代山大学子汲取智慧的养分,点燃理想的星火,于科技报国、创新强国的征途中,踏浪前行,逐梦不息。


曹利华:思政为经,双创为纬,锻造育人“金课”

在工程训练中心这片双创热土上,曹利华老师十数年深耕不辍,如一位匠心独运的园丁,专注于打磨创新创业“金课”。作为中心教学创新办公室主任,他深知课程是育人的根基,将满腔热忱倾注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用学识与情怀为学子们点亮创新之路。

一、打造“金课”标杆,思政育人润物无声

曹利华老师主讲的《创业基础》,是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不仅传授创业知识,更塑造价值观念。这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凝聚着他的教学智慧。他运用“KAMPIV”六维育人法,将知识、能力、方法、实践、创新、品德自然融合,课堂充满活力又底蕴深厚。获评“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时,曹老师这样诠释教育理念:“在创业蓝图中,爱国精神是底色,山大基因是密码,团队协作是引擎。”他和团队精心建设的“双创案例库”,收录了山大校友创立越疆科技、编程猫的奋斗故事,以及在校生研发“智能送药机器人”的点滴,成为最生动的教材。他主讲的“TRIZ——裁剪工具的神机妙用”微课,凭借精妙设计和深刻内涵,在山东省高校创新创业类精品微课比赛中荣获特等奖,让创新方法真正滋养学生成长。

二、构建科学体系,实践熔铸创造精神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工匠,而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造者。”曹利华老师以此为使命,突破传统,构建了“认知—技能—综合—创新创业”四级递进式课程体系。他主持开发的“创新方法+”课程群,打破学科界限,引入山东高速集团“泡沫铝生产工艺创新”等企业项目。学生们在他的指导下,运用TRIZ等工具解决难题,既掌握前沿知识,更深刻理解“中国创造”的时代脉搏。这套课程体系获评“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他提出的“四新”背景下“一二三四+S”创业教育模式在全省推广。曹老师解读:“‘S’不仅是Science(科学),更是Spirit(精神),我们要让每个创新方案都镌刻着山大人的精神印记。”

三、链接产业前沿,课堂通向社会实践

曹利华老师坚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扎根产业。“最好的实验室在企业,最鲜活的教材在车间。”他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与北京亿维讯科技、杭州贝腾科技等企业合作产学协同育人课堂,将企业前沿阵地变为学生的“练兵场”。他设计的“三阶递进式实践模式”(模拟创业→真实路演→企业实操),形成完整的创新链。他指导的学生团队带着源于课堂实践的TRIZ创新方法项目“苛化白泥与粉煤灰复合生态型轻质填料”,在全国大学生创新方法实践应用大赛中勇夺特等奖,现场企业导师称赞:“山大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方案,更是破解行业痛点的创新思维!”这正是曹老师课程育人实效的最佳证明。

从一门国家级“金课”,到全省推广的创业教育模式,再到产教融合生态的塑造,曹利华老师始终坚守在双创教育一线。他手中的《创业基础》,早已成为开启学生创新潜能的“金钥匙”。在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的征程上,他以扎实的课程建设与深沉的教育情怀,持续照亮着山大青年扬帆远航的航程。


柴锦:竞赛征途上的“金牌领航员”

在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灯火通明的实验室里,或是在各类高水平创新竞赛的激烈赛场上,总能看到柴锦老师忙碌而专注的身影。自2016年加入工训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团队,九载春秋,她将根深深扎在实践教学与竞赛指导一线,以“项目引导、课赛结合、创新实践”为育人理念,用无言的陪伴和专业的引领,点燃了一批又一批学子的创新激情,成为他们勇攀科创高峰征程上最信赖的“领航员”。

一、倾心陪伴,做学生创新路上的“守护者”

柴锦老师深知,卓越的创新成果离不开经年累月的打磨,更离不开师生并肩作战的坚守。她把实验室当成了第二个家,将学生的成长视为最大的责任。寒暑假不休,周末节假日无休,只要学生在,她必定在——这已成为柴锦工作的常态。开放实验室是她践行育人理念的重要阵地,来自控制、机械、电气、集成电路等不同学院的学子们在这里碰撞思想、挥洒汗水。去年国庆假期,当校园沉浸在节日氛围中时,柴锦仍带领着十余位学生,在车间里热火朝天地为备战2025年工创赛制作“生活垃圾智能分类装置”。这份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连前来走访慰问的任友群书记都深受感动,由衷地为假期坚守岗位的师生们点赞。2023年指导学生冲击工创赛全国总决赛时,面对漫长的备赛周期和部分学生的动摇,柴锦没有说教,而是选择以身作则,与学生泡在实验室里一同设计、调试,用踏实勤奋的行动感染团队,用亦师亦友的关怀鼓舞士气。最终,这支凝聚了她无数心血的团队,历经421天的艰苦鏖战,勇夺国家级金奖2项,用精彩战绩诠释了坚持的力量。

二、精研指导,铸就跨学科团队的“硬实力”

柴锦老师还是指导学生征战高水平赛事的“金牌教练”。她专注于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工创赛)等A类赛事,以其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敏锐的创新思维,精准把握竞赛前沿动态。她擅长组建和指导跨学科融合的学生团队,充分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优势,协同攻克复杂工程难题。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在智能车、工创赛等赛场上大放异彩,累计斩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累累硕果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悉心指导和对每个技术细节的严格把关。

三、赛教融合,化竞赛硕果为育人“活水源”

竞赛的终点,往往是教学新起点。柴锦老师深谙“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真谛。每一次重大赛事后,她都会带领团队系统梳理竞赛经验,将前沿技术、创新方法和实战案例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她主导将获得工创赛金奖的“生活垃圾智能分类”项目,反向设计开发成融知识、能力、实践、创新、品德于一体的KAPIV高阶性教学项目,纳入工程训练课程体系。她还参与研发了开放式实验教学仪器“山小匠&山小创”,让竞赛成果惠及更广大的学生群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从竞赛获奖到教学能力提升的完美闭环。

九年坚守,初心如磐。柴锦老师用她的智慧、汗水与无限热忱,在竞赛指导的沃土上辛勤耕耘。她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摘金夺银的优秀学子,更将竞赛的宝贵经验反哺教学,持续滋养着山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园地。她是当之无愧的科创“金牌领航员”,引领着学子们的梦想之舟,驶向更加广阔的创新蓝海。


刘甜甜:匠心筑梦,引领科创竞赛的璀璨征程

在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有一位默默耕耘的引路人——刘甜甜老师。十八年来,他扎根科创竞赛指导一线,以非凡的专业能力与奉献精神,为学生开启科技创新的大门,推动学校双创教育迈向新高度。

一、聚焦前沿,课赛结合共育人

十七年来,刘甜甜紧盯水中机器人领域前沿,指导学生参加国际水中机器人大赛、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等各类高水准机器人赛事,为学校争得五十余项国际及国家级大奖,获评“特色优势项目”。2012年国际水中机器人公开赛,他鼓舞学生敢于“亮剑”,代表国内高校首战击败美国西点军校代表队,赢得央视新闻等媒体聚焦,学校将其列入“报考山大的十大理由”。他指导的项目培育出大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精英,其中“构建自动化专业多元培养体系 着力培育理工融合拔尖人才”项目支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荣获“2018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学校双创教育添砖加瓦。2019年起,在一体化项目基础上,他牵头申报了全国首批KAPI新工科项目,用水中机器人创新项目深度融合改造了传统工程训练必修课教学,项目实施六年以来效果显著,“基于课程结构及形态创新的KAPIV一体化工程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等相关工作支撑荣获“2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产教融合,真实问题练本领

刘甜甜一直致力于将创新教学与产业实际紧密联合。在十一年的“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比赛的指导中,他一直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产业一线实际调研以确定选题,扎实的工作受到专家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9项国家级奖项。在虚拟现实竞赛领域中,他抓住教育技术新进展与高校实际教学需求的链接点,2017年,其指导下的学生团队作品《虚拟工程训练中心互动学习系统》作为唯一的在校生作品,向李克强总理汇报并荣获肯定;在“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新增赛项工程场景数字化中,他紧扣绿色可持续发展主题,指导学生摘得全国金奖;2021年起,他探索出一条将企业产品开发与工程训练KAPIV课程设计及学生创新大赛紧密结合的新路径,打通了“课程—实训—竞赛—创业”全链条,让学生得以接触并尝试解决“真实问题”,并在山东省内示范推广。十八年来,他指导的学生5人荣获山东大学校长奖,数十人获评研究生推免资格,毕业后在各领域均成为技术骨干。


王立志:三十余载守望只为育人不辍

在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与科创教育的舞台上,王立志老师以躬身耕耘的姿态,成为学生追逐科创梦想的引路人。自1990年投身教育工作,从金工实习指导到深耕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竞赛领域,他始终以敬业奉献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倾注心血,在教育热土上书写着育人故事。

一、匠心引领,搭建硕果累累的科创舞台

王立志老师深耕工程训练、电子设计与机器人教学,精心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全国(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等赛事。2005至2024年间,他带领16674名学生参训、8748名学生参赛,斩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600余项,其中280项国家级奖项、330余项省级奖项。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学生团队在大学生机电创新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赛事中屡创佳绩,以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创新思维,在赛场上绽放光彩,为学校赢得荣誉。

二、深耕不辍,收获育人路上的累累硕果

投身科技创新与竞赛教学实践以来,王立志老师凭借出色的指导成果,多次荣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其指导的学生团队摘得冠亚季军及一二等奖百余项。2019年,他荣获山东大学《创业基础》荣誉课程“优秀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指导教师”称号;2020年获评山东大学年度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2023—2024年带队参加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揽获多个冠军、季军及一等奖,个人也再次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项,每一份荣誉都是对他育人成果的高度认可。

三、创新探索,拓展多元育人的实践路径

王立志老师积极投身学校课程建设,完成《玩转机器人》课程初稿及案例整理,借助KAPIV项目培育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思维。为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他开展实践教学培训,指导学生携双足机器人、单电机机器人等参加各类大赛。同时,他响应学校服务地方号召,参与校地、校企联合活动,走进中学科技节展演作品,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此外,他还与不同学科教师开展跨学科合作,指导综合性实践项目,并不断学习先进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结构,以更专业的素养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李铭:内控课程之脉络,外联赛事之全局

在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这片创新沃土上,李铭老师十三年如一日,既统筹课程体系建设,夯实双创教育根基;又精心组织赛事活动,拓展学生实践平台。她如同一位技艺精湛的“舞台总监”,以严谨细致的管理、精心周密的策划,为万千学子搭建起施展才华、追逐科创梦想的广阔舞台,年复一年点燃着山大学子的创新激情。

一、深耕课程管理,筑牢双创育人根基

李铭深知,优质的课程是点燃创新火种的第一块燧石。作为中心双创课程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她肩负着每年40余门次、覆盖4000余人次的双创课程规划、开发与实施重任。从课程申报的严格评审到教学实施的精细督导,她构建起一套“规划—开发—实施—反馈”的闭环管理体系。她敏锐把握行业前沿与学生需求,组织专家团队反复打磨课程内容,力促每一门课程都成为精品。她精心培育的《智能技术应用与实践》等课程,创新构建“理论+实操+竞赛”三位一体模式;《创新思维与方法》《创业基础》等课程则深度融入行业案例与实践项目,其中《创业基础》更成功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她积极倡导并推动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多元教学方法,让双创课堂摆脱枯燥理论,真正成为激发创新思维、锤炼实践能力的活力空间。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中心双创课程体系日益完善,成为学生汲取创新养分、实现知识转化的坚实平台。

二、精铸赛事平台,点燃学子创新激情

如果说课程是基石,那么赛事就是检验与升华的熔炉。李铭老师将双创活动的组织视为另一项核心使命,倾力打造“校级—省级—国家级”立体化赛事体系。每年,她主导策划、组织30余场形式多样的双创活动,为超过6000人次的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和风采展示的宝贵机会。从校赛的选拔启动、规则发布、初赛答辩,到省赛、国赛的行程协调、资源保障、成果落地,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汗水。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确保每一场赛事都成为公平、专业、高效的创新盛会。正是这份严谨与执着,助力工训中心在2019年“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多项赛事中荣获“优秀组织单位”称号。每年,学生们在各级双创竞赛中摘金夺银,累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百余项,这些闪耀的荣誉,是学子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更是对李铭老师和她带领的团队默默奉献、搭建卓越平台的最佳褒奖。她组织的大赛,不仅是竞技场,更是梦想孵化器,让无数创新火花在此碰撞、升华,最终化为照亮未来的星火。

十三年如一日,李铭老师坚守在双创教育管理与服务的一线。她甘当幕后英雄,用严谨的管理筑牢育人基石,用精心的组织搭起梦想舞台。她点燃的不仅是赛场上热烈的竞争氛围,更是万千山大学子心中生生不息的创新之火。在培育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征途上,她是学生心中一位不可或缺的“筑梦人”。


赵云龙:匠心筑基,打造双创教育的硬核引擎

在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一间间现代化实验室的诞生与高效运转,都离不开一位幕后“总工程师”的匠心与汗水。赵云龙老师八年如一日,扎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一线,以融合创新的理念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将中心的物理空间和设备锻造成支撑学校双创教育蓬勃发展的坚实基座,为万千学子铺就了通往工程实践与创新梦想的桥梁。

一、匠心规划,构筑前沿多元的创新实践高地

深知一流的硬件平台是点燃创新火种的关键,赵云龙老师立足工程科技前沿,精准对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主导规划并精心建设了多个核心实验室平台。他打造的智能制造实验室,集成了自动化生产线、智能检测与数据分析系统,让学生沉浸式感知工业4.0脉搏;引入先进协作机器人构建模拟真实工业场景,配套针对性教学,使学生无缝对接未来智能生产技能;建设的可拆装机器人实验室,通过动手组装调试项目,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智能生产线,实现深度实践闭环;建成的SMT电子生产线实验室,则紧跟行业趋势,模拟完整电子制造流程。这些平台凝结着他对工程教育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前瞻布局,为学生接触前沿、动手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硬核”舞台。

二、融合创新,打通学科交叉协同的实践链条

赵云龙老师尤为注重打破实验室之间的“孤岛”,着力构建深度融合、支撑跨学科创新的实践生态。他精心设计平台联动机制,例如将学生在可拆装机器人实验室亲手制作的机器人作品,直接应用于智能制造实验室的生产线进行调试运行,让机械结构、运动控制等知识在真实项目中实现有机串联与综合应用。同时,推动SMT电子生产线实验室与智能制造实验室实现数据互联共享,不仅模拟了现代智能工厂的“设计—制造—检测”协同场景,更构建了电子、机械、自动化、信息等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研究的真实环境。这种深度融合的设计,使学生能够参与到从概念设计到生产优化的全链条创新项目中,极大提升了其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性思维和跨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精准服务于双创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

三、精益护航,筑牢安全高效运行的坚实后盾

卓越的创新平台离不开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保障。赵云龙老师将匠心精神延伸至精细化管理与服务。他牵头构建并不断完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涵盖翔实的设备档案、严格的定期维保计划、高效的维修响应机制以及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确保每一台精密设备都处于最佳状态,为教学科研及双创活动保驾护航。他视安全为不可逾越的红线,建立并严格执行全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通过醒目安全标识、完备防护设施、常态化安全巡查,特别是将设备安全操作规程深度融入日常管理和培训,为师生营造了安心探索、大胆实践的安全环境,为双创教育的蓬勃发展构筑了最坚实的防线。

从擘画蓝图到平台落地,从功能联调到安全护航,赵云龙老师以专业之精、匠心之诚、奉献之实,在幕后默默耕耘。他虽不常在聚光灯下,却是工程训练中心双创教育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筑基者”。他倾力打造的,不仅是一座座现代化的实验室,更是一个个能够托举山大青年创新梦想、锻造工程报国本领的坚实舞台,持续为学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注入强劲动力。


赵子峥:教师之职责,在于点燃学生创新的每一束火花

赵子峥老师在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主讲“无人机”“虚拟现实”等前沿课程,自2018年投身教育事业,她始终笃信“教师之职责,在于点燃学生创新的每一束火花”。怀着这样的信念,她在智能控制与人工智能领域深耕不辍,累计教授学生数千人次,指导百余名学生在省级、国家级竞赛中崭露头角。她说:“看着学生们在创新实践中突破自我,用科技成果点亮梦想,这就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一、教学相长:用心铺就知识阶梯

赵子峥老师常把“为学生搭建成长阶梯”挂在嘴边,她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成为学生创新路上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她发现部分学生对人工智能理论理解困难,为帮助学生跨越这道坎,她放弃休息时间,深入研究教学方法。她将晦涩的算法知识拆解成一个个生活实例,制作生动有趣的动画课件,还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习小组,和学生围坐在一起,逐句讲解、反复演练。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生们逐渐掌握了核心知识,在后续的课程实践中,不少人还提出了新颖的创意,这份突破让学生们激动不已,也让赵子峥倍感欣慰。

二、社团领航:携手攻克技术难关

在社团管理工作中,同样能看到赵子峥老师尽心竭力的身影。2023年,山东大学学生玩转无人机社团筹备参加一场重要的国际赛事,却在无人机编队控制技术上遭遇瓶颈,成员们尝试了多种方案都未能解决,士气低落。赵子峥得知后,第一时间组织社团骨干与实验室的技术团队开会研讨。她带领大家查阅海量文献,与企业工程师沟通请教,连续一周泡在实验室,和学生们一起调试程序、优化算法。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改进,终于攻克技术难题。比赛现场,无人机编队以精准的动作、绚丽的灯光惊艳全场,斩获佳绩。那一刻,社团成员们紧紧围住赵子峥,眼中满是感激,是她用坚持与智慧,带领大家冲破困境。

三、匠心传承:虚心求教共育英才

在今年工程训练中心“最美工匠”与“工匠新秀”结对活动中,赵子峥与周小泉老师结为对子。她深知这是传承匠心的宝贵机会,便主动向周小泉老师请教教学经验与实践技巧。她认真记录每一个要点,将老教师的育人智慧融入自己的工作。她常说:“接过前辈的接力棒,就要把教书育人的责任稳稳扛在肩上,让更多学生在创新的道路上绽放光彩。”


团队奋进:创新育人共筑未来

扎根工程训练一线,深耕双创教育沃土,工训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的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课程建设、实践平台、赛事指导、管理服务等多个维度持续探索、不断创新,为学校高质量双创育人体系构筑起坚实支撑。他们以工程训练为基点,将思政融入课程,将创新嵌入实践,用行动诠释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担当与作为。在“教育家精神万里行”的背景下,他们的工作不仅是专业使命的履行,更是教育家精神在高校实践层面的有力体现。他们的坚守与努力,正在为山大学子搭建起走向产业、走向未来的创新舞台,也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鲜活而具体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