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

教育家精神山大教师谈

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引领 -> 教育家精神山大教师谈 -> 正文

李平生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文化建设专家委员会成员,山东省公益慈善研究会会长,山东省中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8-23

大力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李平生

2023年9月9日,在第39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方面全面完整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沃土,熔铸了历代师者的精神品格,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彰显了新时代中国教师的精神风貌,构成了内涵丰富、自成体系的有机整体。新征程上弘扬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条路径予以贯彻落实,结合实际工作,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中国教育家秉怀着“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作为公民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模范代表,在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人才强国的新征程上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明大德,就是要铸牢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国教育承载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重任。在新的征程上,中国教育家要胸怀国之大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明确“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全面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这五项高等教育使命,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好两创两结合,领悟并捍卫两个确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守公德,就是要有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师道传承的重要精神内核。在新的征程上,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坚持真理,追求知识与真理;关爱学生、甘于奉献,用爱心甘露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中国教育家应有的时代风貌,从“四海之内皆兄弟”“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了中国教育家应有的胸襟气度,并在新时代转化为践行中华美德和全人类共同价值。

严私德,就是教育家本人应有基本素质和品德。《论语》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在教育家身上就是关于“言传身教”的坚守与践行。一方面,将职业道德与个人素质结合起来,有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勤学笃行是中国教育的底气,求是创新是中国教育的锐气。中国教育家具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独特优势,遵循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千年古训,强调知行合一,在新时代演绎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将法律规定和个人品德结合起来,有明确的底线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行为,多积尺寸之功,慎独慎微,注重修身齐家,成为“经师”与“人师”的践行者,成为学生的楷模、社会的栋梁。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蕴之中,在历朝历代都体现为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学生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感。在新的征程上,中国教育家在响应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同时,要深刻把握文化自信 ,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好时局,致力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教育强国做出应有贡献!